心理驿站
心语科普
当前位置: 学工部 > 心理驿站 > 心语科普 > 正文
积极心理学效应:安慰剂效应发表时间:2024年12月01日 19:48 流览量:次 作者: 分享到:

我们经常感觉“见到牙医,牙齿就不那么疼了。”可事实上,牙医并没有开始治疗。

在病房里也常出现病人需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的情况,可事实上服用后几分钟就睡着,药还没吸收。

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我们不禁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当我们相信某种干预将会对目前的痛苦带来改善时,反复联想将会让机体启

动某种机制从而产生积极效果减轻痛苦,就像别人给予了一种安慰剂,激发了我们内心的安全感和自我疗愈。

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一、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的是无效治疗,但却因为“相信”治疗有效,而使病情真的有所改善。安慰剂效应的传统定义是一种“患者以为自己吃了真正有效果的药,但其实吃的是没有效果的物质,但也产生了真实的疗效”的效应。不仅是药,任何与治疗康复有关的事情都可能存在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placebo)这个词起源于公元5世纪,最初用来形容取悦他人的虚假行为。 1955年,Henry Beecher发表了《强大的安慰剂》,安慰剂从此正式进入医学领域,成为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的概念。

55C4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安慰剂效应的原理

安慰剂效应,发轫于医学临床试验情境,原是用以甄别药物真实疗效的对照手段。在严谨设计的双盲实验里,给予部分受试患者形似药物却无实质药理活性的安慰剂,诸如普通淀粉制成的药丸、生理盐水注射等。令人瞩目的是,相当比例受试个体呈现症状缓和、病情改观迹象,诸如痛感减轻、炎症指标优化,尽管所摄入“药剂”并无治病之实。这般看似违背常规药理逻辑的现象,剥开表象,内里核心是心理预期的强大驱动。当个体主观笃信所接受“治疗”具备疗效,大脑神经中枢应激响应,激发系列生理反馈,诸如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有序分泌,恰似激活人体天然“药库”,内啡肽司职镇痛、多巴胺提振情绪并强化动机,协同奏响身体自我调节、趋向康健的“乐章”。

C34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安慰剂效应的案例

那么,安慰剂效应在营销学中,有什么应用价值呢?

农夫山泉最早期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相信很多70、80后都不陌生。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广告,都会想要买一瓶来尝试一下,想看看他和当时就很有名,且比他做得早的多的康师傅,娃哈哈比较一下,到底是不是甜一点……

结果就是,人们后来想买水的时候,也偶尔会考虑农夫山泉,到最后优先选择购买农夫山泉。

山泉水真的甜吗?

大多数的情况下山泉水有甘甜的味道的说法是被媒体和广告故意夸大,让消费者通过社会观察习得的一种条件反射而已。

而农夫山泉在广告中,大量出现山泉水处在大自然环境,也是通过社会观察学习让用户在山泉水是甘甜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农夫山泉也是甘甜的。

472A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指出,安慰剂效应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体验到的,其产生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

1.患者的个性

外向、乐观主义或易感性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容易从安慰剂中获益。

2.治疗者的态度

暗示性较强的医生或治疗师可能更能有效地诱发安慰剂效应。

3.治疗环境

一个温馨、舒适且充满支持的治疗环境有助于增强安慰剂效应。

4.治疗历程与仪式

一系列复杂、精确的治疗程序或仪式可加强患者的期望,从而提高安慰剂效应的可能性。

五、如何有效应用安慰剂效应

1.创造积极的暗示环境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作为安慰剂,比如特殊的瓶子、盒子等来盛装 “安慰剂”,这些物品的外观可以设计得专业、神秘,增加其可信度。例如,使用带有医学标志或高科技感图案的容器。

2.建立强大的期望信念

每天花一些时间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告诉自己身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并且想象在安慰剂的作用下症状逐渐消失、身体恢复健康的情景。可以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积极想象,或者制作愿景板,将康复后的理想状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强期望信念。

3.利用条件反射原理

如果可能的话,将安慰剂与一些已经被证明能带来积极效果的事物或行为联系起来。例如,在听舒缓的音乐(已知能缓解压力)的同时使用安慰剂,经过多次重复,当单独使用安慰剂时,也能唤起与听音乐类似的放松感觉。

六、总结

安慰剂效应不仅揭示了心理学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治愈过程的贡献,它也提出了重要的伦理问题。毕竟,有效利用安慰剂效应的前提是不违背患者的知情权。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在利用这一效应时,必须谨慎保持医疗伦理和患者福祉的平衡。

安慰剂效应突显了思维对物质的强大影响力,它激发了科学家和医疗从业者对心身医学的新兴兴趣。未来的研究有望进一步解析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从而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开辟新的道路。


(文字转载于网络)